
构思精妙的川剧《惊蛰》
雨水前夜观《惊蛰》,锦城丝管听春雷。
新春元宵节恰逢雨水好时令,2019年2月18日晚,成都锦城艺术宫,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自贡市川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川剧《惊蛰》成功首演。
川剧《惊蛰》通过冉启明、甘草两个恋人与两座桥梁的情感纠葛,表达共产党人重拾初心、寻回自己、牢记为人民服务使命的鲜明主题,聚焦社会现象、宣讲反腐倡廉。
戏剧舞台上,表现反腐倡廉主题的舞台剧,借古讽今的古装戏多,反应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少;写官员蜕变堕落的多,演领导犯错后自我醒悟的少。川剧《惊蛰》蹊径独辟,巧妙构思,透过南下工作团分队长冉启明当年搭“人桥”救人到在经济大潮中修“垮桥”害人,再到与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昔日恋人甘草重逢,冉启明拯救自我,寻回当年自己的传奇故事演绎,生动诠释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表现形式上则将故事巧妙放到不同年代里的“惊蛰日”去发生和关联,从这个意义上看,以聚焦社会现象、反腐倡廉为题旨的川剧《惊蛰》,不失为一台教育警示好剧。
一个选材新颖的故事,两个形象独特的人物,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两座牵动民心的桥梁,透过不同时代里的同一个惊蛰日勾连成一台构思巧妙的川剧。不一样的惊蛰日,同一样的为民情。川剧《惊蛰》,一曲共产党人重拾初心的颂歌。
川剧《惊蛰》形式新颖、结构精妙,以甘草时断时续的记忆闪回来实现两个时代的勾连与对比,通过大磐石、小黑板、列宁装、毛衣等道具服装及“不要怕、有我在”、“雷轰轰、惊蛰日”等台词的反复出现来完成舞台上两个时空的叠加与转换,清晰流畅,紧凑自然、不露痕迹且具象征意义。
任庭芳导演擅长于运用“连环结构”的手法来凸现戏剧巧合的导演艺术,在《惊蛰》一剧中运用得更加娴熟与得心应手,戏曲舞台自由时空的运用和转换在该剧中有了更具象征意义的升华,正是有了环环相扣的精妙结构,川剧《惊蛰》对两个时代、两座桥梁的思考与对比才显得更加生动与有力。
那件从小哥哥笼到老哥哥,笼了几十年都笼反了的毛衣和“冉队长”、“老领导”后背弹痕累累的伤疤,把沧桑变幻的几十年有机地融为了一体,手法巧妙而高超。“冉队长”、“老领导”背对甘草和观众亮出满是伤痕的“功劳背”也在演出过程中数次感动观众,但在写意的舞台上以“露背”的写实手法来传情达意有失美感,如能依然以写意的表达方式,让冉启明与甘草二人用“载歌载舞”的唱演来外化甘草心痛震惊的内心和冉启明坚毅与羞愧的躲避是否会更具观赏性与感染力?
传统川剧《赵氏孤儿》中,程婴当着屠岸贾拷打公孙杵臼的表演,舞台上只见程婴与公孙杵臼二人的拷打唱演,不见公孙杵臼脱衣亮伤,然而观众却能感受到公孙杵臼的遍体鳞伤,既写意又传情观赏性且高,表现手法可否借鉴?
刘开逵、刘波分别扮演的老领导和冉队长,李素梅、朱梦婷扮演的小甘草和闵舒琪扮演的张几何在剧中都有各自出彩的表现,朱梦婷扮演的小甘草形象清新、表演自然,特别是在向冉队长表达爱意时“等我长大”的表演情真意切,动人情怀,而张几何的“瓜娃子”、冉队长的“我才十八岁”以及“又哭又笑、黄狗飚尿”等表演都充满浓郁的巴蜀风情和地域特色,赢得观众抱以的阵阵会意笑声,这些接地气的表演在该剧演唱观赏性之外又增加了有趣的语言台词戏趣。
川剧《惊蛰》一台有情有趣的现实题材好剧。
(四川省川剧院办公室主任 樊明君)

反腐题材演新意
不忘初心得始终
得了贿赂,他怕连累自己,所以不敢追查。
后来他遇见了年轻时救下的甘草。甘草的回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开年大戏《惊蛰》于2019年1月18日在成都锦城艺术宫首演,虽然知道该剧是由《还我河山》的编剧和实力口碑都不错的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演出,但想到反腐题材的剧不太好把握,我对演出的期待并不高。
一开场,惊雷便响彻舞台,让人为之一振,随即,极具特色的二龙戏珠热热闹闹的登场,在春节期间,这样的开场既烘托了节日的气氛,又一下子拉进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别具一格的开场瞬间抓住了我的心。
无父无母的童养媳干草被逼与地皮流氓“干滚龙”死去的儿子结婚,在共产党员冉启明队长面前哭诉自己悲惨的身世,她是逃难时的弃儿,不知道父母,没有名字,因为睡在羊圈的干草堆里,别人就叫她干草,她不知道被子的温度,因为冷的时候只能抱着羊肚子取暖,那一声声带血的控诉让我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为救甘草牺牲的优秀教师张几何,临死前对不解风情的冉队长说了一句“瓜娃子”,让我的眼泪唰得一下就流出来了,原来爱情也可以用这么含蓄的方式去演绎,却揪得人心疼;当全队人员为甘草搭起一座生命的人桥时,那如惊雷般刺耳的炮声炸毁人桥,全员壮烈牺牲,我的眼泪像开闸的洪水,怎么止也止不住;后面那些关于灵魂的拷问和心灵的救赎,更是直击人心。
从干草到甘草,一字之差,命运却截然不同,又寓意深远。从一座桥到另一座桥,都由冉起明搭建,从救命的人桥到垮塌的害人的桥,人没变,心变了,结局也变了,不得不佩服编剧廖时香老师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整个剧的掌控能力,看不到反腐,反腐却无处不在。
整场戏节奏紧张,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就连上六年级的儿子也告诉我他看哭了,反腐题材演新意,不忘初心得始终
(中国人民大学 陈群)

逝者如斯 初心可持
身为四川人,对川剧的了解却甚少,实在惭愧。我想,这也从一方面折射出了川剧的当下境遇。当川剧早已不为当代人所接纳时,面对难得的机会,我们无疑是带着一种“奇观”心态投向它。《惊蛰》是我为数不多的几次川剧欣赏经历中的一次“意外之喜”。没有传统川剧的冗长唱词,代之以恢宏背景下个体叙事的紧凑而细致的结构,虽然观众中也有不少中青年,但席间并未出现观众不耐烦的表现。
“惊蛰”是天气转暖,蛰虫惊走,万物苏醒的节气。该剧以此为题,初见即给人寓意颇深之感。
第一层面,该剧以“惊蛰”为时间点,串起了同一个空间中不同时代背景的故事。“南下”是南方地区独有的解放战争特点。正如剧中所示,作为党的工作的代表“南下工作队”最初的工作方式即是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工作方针。时代在发生变化,年龄在发生变化,不变的却是相同空间下的信念与情感。
第二层面,“惊蛰”既是时间维度,又是唤起剧中人物“初心”意识的契机。老年甘草的坚持信念被儿子认为是头脑不清。因桥塌事件受到惊吓后的甘草封闭了自己,终于在又一个惊蛰之日因为与冉启明的重逢再启心扉。在此层面上,惊蛰代表着以“桥”为线索的两个时代事件的语境。两个时代的相遇,两个语境的相遇,唤醒了甘草的心扉和冉启明的“初心”。
作为现代川剧的《惊蛰》虽然没有传统川剧的帮腔、灯戏、变脸、水袖,却也保持了川剧的“唱、念、做、打”以及“生、旦、净、丑”的角色体系,使我们感受到了新题材、新表达、新角色之下川剧舞台的变革和生机,体现出了现代川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成都大学 刘晓萍)

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首先《惊蛰》一开始出现的老领导冉启明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出现的,他给他的故乡办了一件好事,那就是修了一座大桥,却没想到这是一座“豆腐桥”,在他们祈祷完大桥永固后,大桥轰然倒塌。
老领导本想追查这件事的起因,不料助手周密却带给他一个悲愤的消息,他的家人受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帮助百姓从恶势力手下逃脱,他们是一群随时为人民做好牺牲准备的人。甘草的话让冉启明想起了当年的冉队长,最后他决定重新做回自己。
整部戏剧情曲折,以甘草的回忆为主,让我们看到了解放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南下剿匪的艰难岁月,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这美好的生活。
(西芯小学六年级 罗弋)
《惊蛰》这部剧让我知道了共产党的责任,还让我知道了当战士就算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家园。而且我在《惊蛰》这部戏里面还看见了五个字,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要跟共产党学习,学习他们那奋不顾身的精神。遇到有困难的人,我们也不能见死不救。
(西芯小学二年级 罗号)

